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组织策划的“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于2018年3月2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展厅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将展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经典作品140余件,以中央美院美术馆馆藏为基础,精选了美院百年发展史当中,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新中国成立等各时期,由央美师生创作的代表作品,旨在通过对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历史的梳理,展示最具20世纪大变革时代精神的视觉艺术形式,掠影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展现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发展中的独特气质。

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世纪,其时代巨变史无前例。中国亦在这一时代聚变的核心中,其政治、经济、文化之变皆亘古未见,而新模式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则构成了新的视觉体系,百年的中国美术史即是这种新的视觉艺术的变革史与创新史。

“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所展现的作品,即是百年央美人与时代同行,生动地记录和演绎了20世纪历史变革的节点和人文精神气象。展览前言当中提到,“在穿越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造就了大批艺术名家,创作出大量艺术经典,体现出与时代同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学术传统,体现出坚定文化理想、追求艺术品质的优秀学术风范,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另一个维度上尽显中央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

如今,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了百年校庆,它以百年为轴,串联出艺术创造的时间印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缩影,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与之同步共生、密不可分。

因此对中央美术学院历史的梳理也是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梳理。基于此,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中央美院美术馆策划组织了《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展览以中央美院美术馆馆藏的近代央美系作品为主线,以百年为尺度,分时期扼要呈现所藏之代表作,以期展现各个时期的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居于其中者中央美术学院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从另一个维度上尽显中央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

通过这样一个初步的框架梳理与展示,《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向我们揭示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思想、艺术创作、社会影响、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代表和象征,中央美术学院创造了中华民族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众多精彩华章。

本次展览还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等单位和个人的支持,许多收藏在不同机构的经典作品,此次得以回到母校展览。

“与时代同行”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期间的重要纪念活动,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美院人的热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通过此次展览不仅是回顾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间的坚实足迹,也是用作品展示美院人的百年风貌。

亮点

《玉兰孔雀》
郑锦
郑锦(1883-1959)郑锦毕业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是目前所知近代中国留学日本学习绘画的第一人。回国后投身于美术教育,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首任校长。

《玉兰孔雀》是郑锦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任教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上题“罗伯母庐太夫人七秩开五荣寿”是郑锦为伯母祝寿所绘。用笔工整,繁复中见技法之精妙,纤毫毕现,孔雀艳丽,玉兰清雅,二者相映成趣,孔雀与玉兰花的生命力喷薄而出。郑锦的早期作品代表了当时留日学生极高的艺术成就。

《群力》
张安治
张安治(1911-1990)1928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师从徐悲鸿学西画,并选修吕凤子中国画课,宗白华美学课等,具有坚实的西画基础和深厚美学修养。1946年前往英国研究考察,1950年回国至60年代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

1936年创作的《群力》参加了中国美术会第一届年展,是张安治的成名作之一。描绘工人推拉矿车上坡状,生命的挣扎尽现于矿工的动势臂膀,既表现民众的疾苦和斗争,同时也表现矿工蓄积着强大的、任何力量也征服不了的意志。那些在强烈阳光下汗流浃背、同心协力的劳动者,体现出画家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关切。张安治对于这样大幅的油画作品的把握与人物的精彩刻画,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起了广泛注意,极具时代意义。

《怒吼吧!中国》
李桦
李桦(1907-1994),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新兴木刻运动的伟大先驱,中国现代版画事业的奠基者。李桦一生的艺术追求和思想理念,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他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青年时期积极从事以救亡图存为重任的新兴木刻运动,35岁即被徐悲鸿誉为木刻界的“老前辈”;中年后致力于高校版画教育体制建设及美术理论研究;晚年担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领导版画界开展各项开拓性工作。

《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为当时许多报刊所转载。这件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以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躯体,预示一个民族终要起而怒吼和抗争的忍无可忍的选择,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列强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从这件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结实明快的画风和苦心经营的处理,也可以看出他在木刻民族化上的努力。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30年代新兴木刻的力作之一。

《女半身像》
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生于广东梅州。1921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2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特邀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提倡艺术“走上十字街头”,致力于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1927年5月11日,在北平艺专发起并组织“北京艺术大会”,这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盛大的一次综合性艺术博览会,也是一次全民美育运动。

《女半身像》创作于40年代,是林风眠中年时期的作品。他吸收中国民间绘画当中的笔法,以轻快、明丽的彩墨勾勒他喜爱的舞台人物,不改他水墨画一贯灵动飘逸的特色,亦带有内敛的沉静与孤寂。

《雪里送炭》
艾中信
艾中信(1915-2003)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2年任徐悲鸿助教,1946年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加入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油画系主任、副院长等职。

《雪里送炭》作于1946年,是作者画家生涯初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一年作者随恩师徐悲鸿来到北平,雪景成了他绘画的重要题材。画作描绘的是现在的东单广场,雪地里送煤人艰辛前行,笔调深沉大气,北方冬雪的苍茫与清冷从画中延伸至画外,作者关注于情景的交融,“人情”融入在写实性笔调中,生动感人,似有“画中有诗”的感觉,李可染先生曾评价他的雪景作品是“中国油画笔墨”。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央美”,诞生于1918年,初名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央美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美术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书法、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大学学科,是现代以来中国美术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中央美术学院建于1918年,是由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7年改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年,恢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美术学院,毛泽东主席题写院名。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是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的国家重点大学,为八大美院之首,并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