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義),字面意思是“正义”,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行善的道德倾向,以及胜任这种行为的直觉和敏感性。

義与儒家哲学对仁爱(仁)和熟练(李)的培养的方向产生共鸣。

義代表道德敏锐,超越了简单的规则追随,并且包含对情境的均衡理解,以及应用美德所必需的“创造性见解”,而不会失去对总体利益的看法。義代表了这种整体的理想以及在某种情况下适当和适当地运用美德的决策能力。“

在应用中,义是一个“复杂原则”,包括:

根据给定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道德适应性的行动的技巧,
明智地认识到这种适应性
是来自认可的内在满足。

“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2]。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

在孔子的时代,
义要求人们应该始终采取正确和正确的行动,例如适合于情况的行为,没有麻烦,并且真诚地坚持对他人的责任。情境可以通过Conversations的引用来举例说明,这是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说:当“道”成为政府的特征时,你必须以大胆和公平的方式说话和行动。当“道”没有表征它时,行事正直,但要谦卑地说话。
义及时位于孔子(公元前551 – 497年)之前,但孔子的工作和教学更加注重原则。然后,义成为五个条例中的一个,五个儒家美德也应该成为良好政府的基础和渗透:仁义礼智信。

孔子之后几个世纪
哲学家荀子(或荀卿,公元前313 – 238年)发展了一个模型,其中义受到极大的压制,支持法和礼的价值观。他的两个弟子,韩非和李斯,在这个新的哲学范式底层,成为最着名的法律主义者,在秦朝期间,他们开始根除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哲学方向。由于这些原因,荀子尤其是自唐代时期以来不再被认为荀子应该是儒家的真正代表。

儒家哲学家孟子(公元前372 – 289年)教导说,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并非从外部灌输给人; 从出生开始它就已经存在了。

新儒学
周敦颐(1017至1073年)的改进型易之地位的价值体系。他将人的理解提升为宇宙的最高存在,并且他自己具有理解普遍原则的智慧和意识。正如朱的解释所解释的那样,人类舞台上出现的问题,正如古代智者所能解决的那样,可以通过正确应用世界忠,诚,仁和义来解决。

朱熹以更持久的形式发展了新儒家主义,在他对前新儒家的合成中,他描述了构成人性基础的价值观:孝,信,仁,义,礼和智。

道家
老子认为,“义”是因为“仁”衰微才出现;而“仁”是因为“道”(和“德”)衰微才出现。

义气
义气是由义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国民间普遍用以表示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关心。在武侠小说及黑社会里,便经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气。换个角度来说,“义气”的意涵比“义”来得狭,可以称为“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