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彝铭,汉字源流展,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台湾省

中华文化奠基于夏、商、周三代,其文化重心的主轴是礼与乐,孔子时常以周公「制礼作乐」为建立文化宏规的典范,可见其重要性。

礼乐文化,体现在家国重宝的铜器。礼器之中,『鼎』列首位;乐器之林,『钟』居上座,因祭典的陈祀与演乐,列鼎和编钟是不可或缺的。

古时「金」也泛指黄澄澄的铜,故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铜礼乐器以钟、鼎为首,故亦名「钟鼎文」。在铜器上镂铸铭文,以述功纪德、祀享于宗庙,借以光宗耀祖、传及子孙,既是真切的史料实录,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宝贵源头。

「宗周钟」是传世西周天子-厉王胡自作器中最重要的乐器;「毛公鼎」则是西周宣王的叔父兼重臣-毛公所铸礼器,鼎内铸有举世最长的彝铭。钟铭122字、鼎铸五百字,虽不能概括所有商周金文,然「尝鼎一脔」、「闻钟半响」,也得以辨音知味,二器合计六百二十余字的「钟鼎文」,恰足作为探讨汉字源流的题材。

我们谨以「钟鼎彝铭」为展题,一瓣馨香,敬颂汉字王国的无量寿庆。

宗周钟
西周晚期(厉王世)
高65.6公分、宽35.2公分,铭文122字
「宗周钟」,又名「读音通胡钟」、「胡钟」,为西周厉王所制的祀祖乐器,造型严整、铭辞渊雅,是存世最重要的天子作器。

钟身两面共饰三十六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甬柄高直,气势庄严。铭文122字(重文9、合文3),自钟体正中钲部读起,接鼓左,再转至背面鼓右,作器者「读音通胡」,《史记‧周本纪》记周厉王名「胡」,「胡」「读音通胡」二字音近可通,故学者推定器主为周厉王。

铭文意谓:厉王遵循文王、武王之德,勤奋于四域疆土的巩固。时有南方的濮国之君,大胆来犯周土,厉王率军亲征,追至濮国都城,濮君于是遣使表示臣服,同时南方及东方的二十六个邦国代表,也随同觐见。厉王为感谢上帝与百神的保佑,作此「宗周宝钟」,以志功勋、以陈宗庙奏乐,并祈先王降福子孙,永保四方太平。

宗周钟于清代初期已入藏宫中,何时出土,未见著录。1978年陕西扶风齐村出土「读音通胡簋」,铸铭一二四字,也是厉王胡精铸的礼器,可与本钟参证。

毛公鼎
西周晚期(宣王世)
高53.8、口径47.9公分,铭文500字
毛公鼎,腹内铸铭32行500字,是举世最长的铭文。

传于清道光23年(1843)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经多次转手秘藏,后移赠中央博物院,并随故宫文物迁转,渡海来台。

西周厉王晚年政策失当,诸侯叛王,厉王被流放彘地,开始所谓的「共和时代」,此时新旧派诸侯斗争不断,故宣王即位之初,忧心忡忡。鼎铭说:「—–四方大纵不静」,或即指当时的动乱局势。

铭文前五段由「王若曰」、「王曰」领首的诰命,显示出宣王亟求良佐的殷切期盼。第二段至第四段有连续多个「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准」「你别敢想…」的强力命令句式,更透露了当时情势的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毛公临危授命的迫切要求。

毛公受周宣王册命,统领朝廷百官,负责周王内外大小政及所有出入政令的布达,并兼管公族子弟教育、侍卫、军事、内政等,实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职,所以赏赐品也最为丰盛:玉礼器、佩饰、官服、车饰、马饰等等,其赏赐之多,是金文中的最高等级,可知其册命职官之大。

毛公鼎的铭文之最,非仅在字数之多、训诰辞华之美,也在赏赐内涵之丰厚,天下第一重宝,可当之无愧。

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俗称台湾故宫(博物院),为台湾最具规模的博物馆以及台湾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国艺术史与汉学研究机构。馆舍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1号和台湾省嘉义县太保市故宫大道888号,一年可接待超过614万人次参访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参观人数第六多的艺术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物典藏近70万件册的艺术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所藏来自紫禁城、盛京行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皇家旧藏;另有部分是编列预算购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归还部分文物,以及透过各界捐赠和征集而来。藏品时间跨度涵盖新石器时代至今长达8,000年,各类藏品分别交由器物处、书画处、图书文献处和南院处等4个策展部门管理,当中以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古代早期的名家书画、善本古籍和官窑瓷器等搜藏最具影响力。展厅内是按照文物类别以编年方式系统性地陈设5,000余件展品,器物类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轮换一次,书画和图书文献类展件为每3个月定期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