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青铜馆,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繁水观音、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庆涪陵小田溪、新都马家乡、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县、宣汉县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

巴蜀青铜器最富于特征而且发展最普遍的是多种多样的青铜锋刃器, 包括兵器和工具。另外,巴蜀青铜器上多有特殊文字的铭文,并铸出手心、花蒂、虎、鸟等形状的符号。巴蜀地区还出有一些与邻近诸侯国风格相近的青铜器,例如新都九联墩大墓所出的礼器形制、纹饰多与楚器相似。

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称青铜。作为中国青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铜器在与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征的青铜文化。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但有关巴蜀历史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因此,古巴蜀的历史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繁水观音、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庆涪陵小田溪、新都马家乡、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县、宣汉县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此外,与四川相邻的陕西汉中、宝鸡以及湖北宜昌等相邻省区也都发现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给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证明在广袤的四川盆地,大约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创建了高度文明的古国,后来又和巴人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青铜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当我们默立在巴蜀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面前时,不能不感叹先民们在创造自身文化的同时,不忘汲取商周文化精髓的胸怀和睿智;不能不钦佩先民们在创造富裕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浪漫的青铜艺术世界中的辉煌。

这里展出的仅仅是四川博物院藏青铜器的一部分,它的神秘与奇特将会告诉你昔日的荣光。

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3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新馆占地88余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博物院目前拥有14个展厅,总面积12000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学术讲座。

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等学术著作。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2012年10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新馆占地88余亩,投资约3亿多人民币,总面积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达32026平方米,规模是原馆的4倍,展厅数量达14个,展厅面积约12635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学术讲座。

主体建筑采用”门、堂、廊“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构成空间序列,主体建筑围绕“T”形的中庭来组织各种功能,地下层为车库及设备机房,底层为文物库房、修理房,二层为展览区,从室外大平台直接进入。展览区分为三层,第1层设有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多功能厅会议接待室;第2层为巴蜀青铜器展厅、陶瓷精品展厅、书画馆、张大千作品展;第3层是藏传佛教文物馆、万佛寺石刻馆、四川民族文物展、工艺美术馆、百年四川馆。

主体建筑西侧为办公区,设有培训中心、科研办公场所和信息中心;东南侧与主体建筑以空廊连接的是服务性商业区,设有商铺和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