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本体

面向对象的本体(Object-oriented ontology 通常缩写为OOO)是一种哲学立场,即对象独立于人类的感知而存在,并质疑人类观点在传统哲学中的核心作用。

在形而上学中,面向对象的本体论(OOO)是21世纪海德格尔影响的学派,它拒绝人类存在对非人类对象的存在的特权。这与所谓的康德哥白尼革命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被当前大多数其他形而上学所接受,在这种形而上学中,现象性物体被认为符合主体的思想,并反过来成为人类认知的产物。面向对象的本体论认为,对象独立于人类感知存在(如康德式的本体论),并且不会因其与人或其他对象的关系而在逻辑上被穷尽。对于面向对象的本体医生,所有关系,包括非人类之间的关系,

面向对象的本体论经常被看作是投机现实主义的一个子集,这是一种当代思想流派,它批评了后康德式的哲学探究对思想与存在之间的联系的简化,从而使这种联系之外的任何事物的现实都是不可知的。面向对象的本体论早于投机的现实主义,并且对对象关系的本质和平等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并非所有的投机的现实主义者都同意。“面向对象的哲学”一词是该运动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在其1999年的博士论文“工具-存在:对象理论中的元素”中提出的。2009年,李维·科比(Levi Bryant)改写了哈曼(Harman)的原始称呼,即“面向对象的本体”,并以该运动的现名命名。

运动的创立
投机哲学家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在其1999年的博士论文“工具存在:对象理论中的元素”(后来修订并发布为《工具存在:海德格尔与对象的形而上学》)中使用了“面向对象的哲学”一词。对哈曼而言,海德格尔·祖汉德海特(Heideggerian Zuhandenheit)是指将物体从人类的感知中撤回至无法通过实践或理论行动体现出来的现实中,哈曼进一步主张,当物体以这种方式撤离时,它们即会成为现实。与其他物体以及人类保持距离。

于是,哈曼抗拒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实用解释,从而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形而上学物质解释。随着Harman早期工作的发表,来自不同领域的几位学者在他们的工作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原理。莱维·布莱恩特(Levi Bryant)与哈曼(Harman)开始了他所说的“非常激烈的电子邮件交换”,在此过程中,科比深信了面向对象思想的可信性。科比随后在2009年使用“面向对象的本体”一词来区分那些致力于由离散的生物组成的本体和Harman的面向对象的哲学,以区分面向对象的哲学(OOP)与对象之间的区别。面向本体(OOO)。

基本原则
尽管面向对象的哲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他们有共同的戒律,包括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关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有限的保留”,“退缩”的拒绝以及破坏或“破坏”对象的哲学。

中心原则
面向对象的本体论与以马内利·康德的相关主义哲学相反。他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在人的意识中做的(通常被描述为理想主义的形式。在这里,人被赋予了中心地位(人类中心主义)。然后,人只能通过感官了解现象性事物,而不是本体,面向对象的本体论与康德之间的区别在于,在面向对象的本体论中,存在真实的对象,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们,而康德的问题甚至在于是否存在真实的对象。

根据Harman的说法,在面向对象的本体中,还适用其他原则:

所有对象都受到同等的关注,无论是人类,非人类,自然,文化,真实,虚构。
对象与其属性不同,但与它们具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负责世界上所有的变化。
物体是真实的或感官的。在第一种情况下,它们可能与其他对象无关,也可能与其他对象无关。在第二种情况下,它们与真实对象有关系。
真实对象与其他真实对象没有关系,而仅与感觉对象有关。
属性也可以是真实的或感官的。
两种对象和两种属性共同给出四种排列。这将面向对象的本体视为空间和时间的根源。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比与数学或物理学的关系更强。

拒绝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以“主体”的特权相对于非人类以“客体”作为特权。普遍的趋势经常限制人类的思想,自治,道德行为,理性等属性,同时将所有其他存在作为“对象”的变体,或遵循确定性定律,冲动,刺激,本能等的事物进行对比。 。从康德的认识论开始,现代哲学家开始阐明一种超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即康德论认为客体在被强加于人的范畴之外是不可知的,反过来扭曲了人类心灵的范畴,这反过来支持了这样的话语,即客体经常有效地沦为人类认知的产物。与康德的观点相反,面向对象的哲学家认为,对象的存在独立于人类的感知,并且非人类的对象关系以与人类意识相同的基本方式扭曲了它们的相关对象。因此,据说所有人类和非人类的客体关系都在相同的本体论基础上存在。

对相关主义的批判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关,面向对象的思想家拒绝相关主义,法国哲学家昆汀·梅亚拉索克斯将其定义为“一种思想,根据该思想,我们只能获得思想与存在之间的联系,而从没有一个概念被认为与另一个概念分开”。因为面向对象的本体论是现实主义哲学,所以它与相关主义的反现实主义轨迹背道而驰,后者通过拒绝该关联外部的任何现实是不可访问的,从而将哲学理解限制为存在与思想的关联。 ,无法逃脱人类经验的本体论化。

拒绝破坏和“破坏”
面向对象的思想认为,有两种主要的策略可以降低对象的哲学意义。首先,可以通过宣称物体是更深层的潜在物质或力量的作用或表现来破坏物体。其次,人们可以通过一种理想主义来“破坏”物体,这种理想主义认为在思想中没有什么隐藏,或者像在社会建构主义中一样,通过在语言,话语或权力之外不提出任何独立的现实。面向对象的哲学既反对破坏又反对“破坏”。

保留有限性
与其他投机现实主义不同,面向对象的本体论保持了有限性的概念,即与对象的关系无法转化为对对象的直接而完整的知识。由于所有客体关系都会扭曲其相关客体,因此每个关系都被认为是翻译的行为,但要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客体可以将另一个客体完美地翻译成自己的命名法。面向对象的本体并不将有限性限制在人类上,而是将其扩展为所有对象,这是关系性的固有限制。

退出
面向对象的本体论认为,对象不仅独立于其他对象,而且独立于它们在任何特定的时空位置上的动画品质。因此,在理论或实践中,对象不能因其与人或其他对象的关系而穷尽,这意味着对象的真实性总是在手边呈现。一个对象对现实的保留超过了任何联系,这被称为撤回。

格雷厄姆·哈曼的形而上学
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在《工具存在:海德格尔与物体的形而上学》中解释了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所包含的工具分析,这是对物体本身的本体论的开创,而不是对实际行动或意义网络的重视。根据Harman的说法,Heideggerian Zuhandenheit(即准备就绪)表示从实际和理论动作中撤回了对象,因此,无论是实际使用还是理论研究,都无法穷尽客观的[需要澄清的]现实。哈曼进一步认为,物体不仅从人类互动中退出,而且从其他物体中退出。他认为:

如果人类对房屋或树木的感知永远被永不存在的事物中隐藏的剩余物所困扰,那么岩石或雨滴之间的纯粹因果关系也是如此。甚至无生命的事物也只会在最小程度上解锁彼此的现实,使彼此沦为讽刺画……即使岩石不是有情的生物,它们也不会在最深处遇到彼此,而只是在眼前。只是海德格尔对as结构的两种不同感觉的混淆才阻止了这种奇怪的结果被接受。

由此,哈曼得出结论,本体论研究的主要场所是客体和关系,而不是后康德时代对人与世界的联系的强调。此外,这对于所有实体都是如此,无论它们是人类,非人类,自然还是人为的,都导致该酶的淡化作为本体论的优先事项。哈曼(Harman)提出了一种对物质微粒和人类感知都无法还原的物质的概念,并且“超越了它们可能进入的每种关系”。

Harman将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与埃德蒙·胡塞尔的现象学见识相结合,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对象:真实对象和感性对象。真实对象是从所有经验中撤出的对象,而感官对象是仅在经验中存在的对象。此外,哈曼还建议两种品质:感性品质或经验中的品质以及真实品质,可以通过智力探索获得。将感官对象与真实对象和品质进行配对将产生以下框架:

感官对象/感官品质:存在感官对象,但陷入“偶然特征和轮廓的薄雾”中。
感官对象/真实特质:有意识现象的结构是由智力上的直觉或经验性解释特质构成的。
真实对象/感官品质:如在工具分析中一样,撤回的对象通过思想和/或动作访问的“表面”转换为感官上的忧虑。
实物/实物:这种配对使实物的能力彼此不同,而不会崩溃成不确定的层次。

为了解释被撤回的物体如何相互联系并相互联系,哈曼提出了替代因果关系的理论,即两个假想的实体在第三个实体的内部相遇,并存并存,直到发生某种事情以促使相互作用。哈曼将这一思想与形式因果关系的经典概念进行了比较,形式因果关系并不直接接触形式,而是在“部分缺席”的公共空间中相互影响。哈曼说,因果关系总是替代,不对称和缓冲的:

“替代”是指对象只能通过代理人通过仅在某些其他实体内部发现的肉眼轮廓来彼此面对。“非对称”意味着最初的对抗总是在真实物体和感官物体之间展开。“缓冲”意味着[真实对象]不会融合到[感官对象]中,也不会[感官对象]融合到它们的感官邻居中,因为所有这些对象都是通过未知防火墙阻止了它们的存在,从而维护了它们各自的隐私。从物体的不对称和缓冲的内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替代性的联系……从而诞生了具有自己内部空间的新物体。

因此,因果关系需要存在于意识的方向性之内的真实客体或统一的“意图”与存在于意图之外的另一真实客体之间的联系,其中意图本身也被归类为真实客体。Harman从这里推断对象之间的五种关系。包容描述了一种关系,其中意图“包含”真实对象和感性对象。连续性表示在意图内并排放置的感官对象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不影响,因此可以重新布置感官对象的旁观者而不会破坏对象的身份。真诚表征感官对象对真实对象的吸收,方式是“认真” 感官对象不包含或不与之相邻。连接传达了通过彼此间接遇到的真实对象来替代意图的产生。最后,没有关系代表现实的典型条件,因为真实对象无法直接交互,并且它们对其他对象以及与其他对象的因果关系受到限制。

一切理论
面向对象的本体论否定了物理理论可以解释一切。哈曼(Harman)以VOC为例在其《非物质主义》(Immaterialism,2016)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表明它由诸如船和船员的物体组成。但是,在VOC诞生的193年中,这些船和船员被一次又一次地替换,而对象VOC仍然存在。因此,VOC不能减少到某一时刻的船舶和船员。

莫顿为此引入了超对象。这些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研究超出了科学的解释范围,因为它们不只是3维的。(生态思想(2010))。

面向对象的本体将识别这些对象,从而包含所有事物的理论。

扩张
自从1999年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创立以来,许多学科的许多作者都对哈曼的思想进行了改编和扩展。

本体论(布莱恩特)
像哈曼一样,李维·布莱恩特也反对后康德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通行哲学。从科比的角度来看,康德式的论点认为现实是人类知识可访问的,因为它是由人类认知构成的,这将哲学局限于对构成现实的机制和制度进行自我反思的分析。他说:

因为实际上,哥白尼革命将把哲学研究简化为对单一关系的质疑:人与世界之间的鸿沟。确实,在将哲学简化为对这种单一关系或鸿沟的审讯时,不仅会过多地关注人类如何与世界联系,从而损害其他任何事物,而且这种审讯将是极不对称的。对于通过人类代理而产生的世界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意志将成为人类认知,语言和意图的单纯道具或工具,而无需做出任何贡献。

为了与后康德后认识论相提并论,科比提出了一种以本体论为基础的面向对象的哲学,该哲学以三个原则为基础。首先,本体论原则指出“没有差异不会有所作为”。从前提出发,即在认识论问题之前先询问差异问题,然后再提出要创造差异,这一原则提出了知识不能在参与差异之前就被固定的前提。因此,对于科比来说,存在一个我们无法知道的自身事物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以没有区别的存在形式为前提。同样,否定所基于的差异概念(即相对放置时不存在或缺少哪些对象)被驳斥为仅出于意识的观点,

其次,《不人道原则》断言,产生差异的差异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人类,社会文化或认识论领域,从而将差异的存在标记为独立于知识和意识。因此,人类在其他造物之中与其他造物一样存在。

第三,本体论原则认为,如果没有差异也不会产生差异,那么差异的产生就是存在存在的最小条件。用科比的话来说,“如果有所不同,那么就存在”。科比还辩称,一个物体产生的差异可以是本体间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产生的)或本体间的(保持物体的内部构造)。

本体论区分四种不同类型的对象:明亮的对象,暗淡的对象,黑暗的对象和流氓对象。明亮的物体是强烈表现自己并严重影响其他物体的物体,例如高科技文化中手机的普及。昏暗的物体在一组物体中轻轻地显现出来。例如,中微子穿过固体而没有产生可观察到的效果。深色物体是被完全抽出的物体,它们不产生任何局部表现并且不会影响任何其他物体。流氓对象没有链接到任何给定的对象组合,而是在组合中进出漫游,从而修改了它们所进入的组合中的关系。政治抗议者通过破坏统治性政治团体的规范和关系来举例说明流氓对象,以建立挑战,改变或抛弃先前组合的新关系。此外,科比还提出了“荒野本体论”的概念,以解释代理机构在脱离人类特权的情况下的哲学多元化。

超对象(莫顿)
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在将他的生态著作与运动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之后,开始涉足面向对象的本体论。莫顿在《生态思想》中引入了超对象的概念,以描述在时间和空间上如此大量分布以超越时空特异性的对象,例如全球变暖,泡沫聚苯乙烯和放射性p。随后,他列举了超对象的五个特征:

粘性:超对象会粘附在它们接触的任何其他对象上,无论对象试图抵抗多大。通过这种方式,超对象会否定反讽距离,这意味着一个对象尝试抵抗一个超对象的次数越多,它与该超对象的粘合就越多。
熔融:超对象如此庞大,以至于他们驳斥了时空是固定,具体和一致的观点。
非局部性:超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规模分布,以致无法在任何特定的局部表现形式中实现它们的整体。例如,全球变暖是影响气象条件(如龙卷风形成)的一个超对象。不过,根据莫顿所说,物体不会感觉到全球变暖,而是会遭受龙卷风的袭击,因为它们会在特定位置造成损坏。因此,非局部性描述了超对象变得比其产生的局部表现更为实质的方式。
分阶段进行:超对象所占据的维数空间比其他实体通常所能感知的大。因此,超对象似乎在三维空间中来来去去,但对于具有更高多维视图的观察者而言,它们的出现会有所不同。
互对象:超对象是由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因此,对象只能感知超对象在其他对象上的烙印或“足迹”,以信息形式显示出来。例如,全球变暖是由太阳,化石燃料和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但是,通过排放水平,温度变化和海洋高度可以明显看出全球变暖,似乎全球变暖似乎是科学模型的产物,而不是先于自身测量的对象。

根据莫顿的说法,超物体不仅在生态危机时代变得可见,而且使人类警觉到定义其生存年龄的生态困境。此外,超对象的生存能力可以持久地转向不那么唯物主义的文化价值,再加上许多此类对象对有机物构成的威胁,使它们具有潜在的精神品质,在未来的社会中,对它们的对待可能与对宗教的关怀难以区分。

外星现象学(Bogost)
佐治亚理工学院视频游戏研究员,说服游戏的创始合伙人Ian Bogost提出了一种“应用的”面向对象的本体论,它更关注特定对象的存在,而不是对基本原理的探索。Bogost称他的方法是外来现象学,用“外星人”一词来表示退缩说明客观经验不可侵犯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对象可能无法识别其他对象的体验,因为一个对象使用自我隐喻相互关联。

外星人现象学以三种“实践模式”为基础。首先,本体论需要作品揭示对象的存在和关系。其次,隐喻指的是推测对象的“内在生命”的作品的产生,包括对象如何将其他对象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术语。第三,木工表明了人工制品的创造,这些人工制品说明了物体的视角或物体如何构造自己的世界。Bogost有时将他的面向对象思想版本称为一个微小的本体论,以强调他拒绝存在形式的严格本体论分类,包括“真实”和“虚构”对象之间的区别。

批评
一些评论者认为,面向对象的本体论通过将人类和对象置于平等的地位而降低了意义。马修·戴维·塞加尔(Matthew David Segall)辩称,面向对象的哲学家应该探索其思想的神学和人类学含义,以避免“陷入一些投机现实主义者的虚无主义之中,在这些投机现实主义者中,人的价值是在一个漠不关心且基本熵的宇宙中tropic幸”。

其他批判评论家,例如David Berry和Alexander Galloway,对反映计算过程甚至是计算的隐喻和语言的本体论的历史地位发表了评论。泛计算论和数字哲学进一步探索了这些思想。

约书亚·西蒙(Joshua Simon)将这种理论在当代艺术界的兴起与现实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变体,即在2008年后的艺术市场中,重新回到了物体的首要地位。

文化评论家史蒂文·沙维尔(Steven Shaviro)批评了面向对象的本体论,认为它过于轻视过程哲学。Shaviro认为,Alfred North Whitehead,Gilbert Simondon和Gilles Deleuze的过程哲学解释了对象是如何存在并随着时间推移而持久的,这与面向对象方法所采用的对象“已经存在”的观点相反。沙维尔(Shaviro)也对哈曼(Harman)的主张感到不满,因为怀特海(Whitehead),西蒙顿(Simondon)和伊恩·汉密尔顿(Iain Hamilton Grant)通过将物体视为更深层的潜在物质的表现来破坏物体,并说这些思想家,尤其是格兰特(Grant)和西蒙顿(Simondon)的先行性包括“实际存在的众多对象”,而不是对象只是现象的单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