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佛窟

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奥兰加巴德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修道院 – 寺庙洞穴建筑群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设有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纪念碑以及艺术品,可追溯至600-1000 CE时期。 特别是第16号洞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岩石开挖,Kailasha寺庙,一座专门为湿婆而设的战车形纪念碑。 Kailasha寺庙的发掘还包括在Vaishnavism,Shaktism中发现的众神,女神和神话,以及总结两大印度教史诗的救济小组。

现场有超过100个洞穴,全部从Charanandri Hills的玄武岩悬崖出土,其中34个向公众开放。 它们由12个佛教徒(洞窟1-12),17个印度教徒(洞穴13-29)和5个耆那教(洞穴30-34)洞穴组成,每个群体代表了公元1世纪流行的神祗和神话,各个宗教的修道院。 它们彼此相邻,展示了古印度存在的宗教和谐。 所有的埃洛拉纪念碑都建于印度教王朝时期,如建造印度教和佛教洞穴的一部分的拉什特拉库塔王朝,以及建造若干耆那教洞穴的亚达瓦王朝。 皇家,贸易商和该地区的富人提供了建造纪念碑的资金。

尽管洞穴曾作为修道院,寺庙和朝圣者的休息站,但它在古老的南亚贸易路线上的位置也使其成为德干地区的重要商业中心。 它位于奥兰加巴德西北29公里(18英里),距孟买东北偏东约300公里(190英里)。 今天,埃洛拉石窟以及附近的阿anta陀石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Marathwada地区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也是印度考古调查所保护的纪念碑。

词源
埃洛拉,也称为维尔或埃卢拉,是古代名称埃拉普拉的简称。 这种名字的古老形式已经在古代的参考文献中找到了,例如812CE的巴罗达铭文,其中提到了“这座大厦的伟大”,并且“这座伟大的大厦建于埃拉普拉的克里希纳拉贾的山上”。 碑文中的大厦是Kailasa寺庙(16洞)。 在印度传统中,每个洞穴都被命名,并有后缀古哈(梵语),莉娜或莱尼(马拉蒂),意思是洞穴。

位置
埃洛拉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距奥兰加巴德市约29公里(18英里),距孟买东北偏东300公里(190英里),距阿anta陀洞穴西100公里(62英里) 。

埃洛拉占据西部高止山脉一个相对平坦的岩石地区,该地区的古老火山活动造就了多层玄武岩地层,即德干陷阱。 形成朝西的悬崖的火山活动发生在白垩纪时期,该悬崖安置着埃洛拉石窟。 由此产生的垂直面更容易进入多层岩层,使建筑师可以用更细的谷物选择玄武岩进行更详细的雕刻。

年表
自英国殖民统治以来,埃洛拉的建筑一直在研究中。 然而,佛教,印度教和吉安纳洞穴之间的重叠风格使得难以就其建造年代建立协议。 争议一般涉及:第一,佛教或印度教洞穴是否先雕刻,第二,是否在特定传统中洞穴的相对约会。 已经出现的广泛共识是基于将埃洛拉的雕刻风格与德干地区的其他洞穴庙宇进行比较,这些洞穴历史已经过时,各个朝代的文本记录以及在埃洛拉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地方的各种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碑文证据,中央邦和卡纳塔克邦。 Geri Hockfield Malandra和其他学者[谁?]指出,埃洛拉石窟有三个重要建筑时期:早期印度教时期(公元550至600年),佛教阶段(公元600至730年)和后来的印度教,和耆那教阶段(〜730至950年)。

最早的洞穴可能是在Traikutakas和Vakataka朝代建造的,后者以赞助阿anta陀洞穴而闻名。 然而,据认为,最早的一些洞穴,如29洞穴(印度教),是由湿婆灵感的卡拉楚里王朝建造的,而佛教洞穴是由沙鲁卡王朝建造的。 后来的印度教洞穴和早期的吉安纳洞穴是由拉什特拉库塔王朝建造的,而最后一个吉安纳洞穴是由亚达瓦王朝建造的,后者还赞助了其他吉安娜洞穴庙宇。

佛教纪念碑:洞窟1-12
这些洞穴位于南侧,建于630-700 CE或600-730 CE之间。 最初认为佛教洞穴是在第五和第八世纪之间建造的最早的建筑物,第一阶段(400-600)的洞穴1-5和后期阶段(650-750)的洞穴1-5,但现代的奖学金现在认为印度教洞穴的建造已经在佛教洞穴之前了。 最早的佛教洞穴是洞穴6,然后是5,2,3,5(右翼),4,7,8,10和9,洞穴11和12分别是Do Thal和Tin Thal,分别是最后一个洞穴。

十二个佛教洞穴中有十一个是由viharas或带祷告厅的修道院组成的:在山体上雕刻的大型多层建筑,包括宿舍,宿舍,厨房和其他房间。 修道院的洞穴有佛像,包括乔达摩佛像,菩萨和圣人的雕刻。 在这些洞穴中的一些洞穴中,雕塑家努力将石头赋予木质的外观。

洞穴5,10,11和12是建筑上重要的佛教洞穴。 洞穴5在埃洛拉洞穴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被设计成一个大厅,中间有一对平行的餐厅长椅,后部有一座佛像。 这个洞穴和Kanheri洞穴11洞是印度唯一以这种方式排列的两座佛教洞穴。 洞窟1至9都是寺庙,而洞穴10(Vīśvakarmā洞穴)则是一座主要的佛教祈祷大厅。

洞窟11和12是三层大乘佛寺中的偶像,雕刻在墙壁上的曼荼罗,以及众多的女神,以及属于金刚乘佛教的菩萨相关的肖像画。 这些证据显示,公元8世纪,佛教的金刚乘和坦陀罗思想在南亚已得到很好的确立。

Vishvakarma洞穴
佛教洞穴中值得注意的是洞穴10,一座名为’Vishvakarma洞穴’的chaitya崇拜大厅(字面意思是一个完成任何事的人的洞穴,或者神的建筑师),建于公元650年左右。 它也被称为“木匠的洞穴”,因为岩石被赋予了木梁外观的光洁度。 除了它的多层入口之外,还有一座大教堂般的佛塔,也被称为chaitya-griha(祷告屋)。 这个洞穴的中心是坐着讲道姿势的15英尺佛像。

洞10将维哈拉与教堂般的礼拜堂结合在一起,其中有八个辅助小室,后墙四个,右侧四个,前面还有一个门廊。 它是佛教洞穴中唯一的chaitya griha,与阿anta陀洞穴19和26相似。 10号洞还设有gavaksha,或chandrashala,拱形窗户和侧面连接到埃洛拉的9洞。

Visvakarma洞穴的正殿在平面图中呈现出颓废状态,并被28个八角形柱子和平原托架首都划分为中央中殿和侧通道。 在chaitya大厅的a鱼端,是一座佛塔,上面有一座巨大的高僧vyakhyana mudra(教学姿势)坐着的佛像。 他的背上雕刻着一棵大菩提树。 大厅有一个拱形屋顶,里面刻着木制的肋骨(被称为triforium)。 柱子上方的头饰是纳迦王后,广泛的浮雕艺术展示了艺人,舞者和音乐家等角色。

祷告大厅的前面是一个通过台阶进入的石头切割的庭院。 洞的入口处有一个雕刻的门面,装饰有许多印度图案,包括apsaras和冥想的僧侣。 在上层的两侧都是柱形门廊,后墙上有小房间。 chaitya的柱状阳台在两端都有一个小神殿,在后墙的另一端有一个单细胞。 走廊的柱子有巨大的方形竖井和ghata-pallava(花瓶和叶子)的首都。 10号洞穴的各个层面都有男女神像的偶像,如Maitreya,Tara,Avalokitesvara(Vajradhamma),Manjusri,Bhrkuti和Mahamayuri,雕刻在印度东部地区的Pala王朝风格中。 在这个洞穴的各种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印度南部的一些影响。

印度教纪念碑:洞穴13-29
印度教洞穴建于卡拉舒里时期,从六世纪中叶至八世纪末分两期建造。 在6世纪初,九座洞穴寺庙被挖掘出来,随后还有四个洞穴(洞穴17-29)。 首先开始工作,依次是洞穴28,27和19,洞穴29和洞穴21,洞穴20和洞穴26同时被挖掘。洞穴17和洞穴28是最后一个开始。

后来的洞穴14,15和16是在Rashtrakuta时期建造的,有些建于8至10世纪之间。 首先在洞穴14和15开始工作,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石16洞,它是将要建造的三座最后一座。 这些洞穴在国王克利须那一世的支持下于8世纪完工。

早期的印度教寺庙:Dhumar Lena,第29洞
早期印度教洞穴的建筑开始于任何佛教或吉安纳洞穴之前。 这些早期的洞穴一般都是献给印度教神湿婆神的,尽管图像表明工匠们给了印度教的其他神灵和女神显着和平等的尊敬。 这些石窟寺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神社核心内的岩石切割线,每个被周围环绕的空间包围(parikrama)。

第29洞,也叫Dhumar Lena,是埃洛拉最早的发掘之一,也是最大的发掘之一。 早期的印度教寺庙建筑以洞穴为中心,围绕着“Vale Ganga”,一座融入纪念碑的天然瀑布。 瀑布从南面的石刻阳台可见,并被形容为“摔倒在湿婆神的额头上”,特别是在季风季节。 根据作者Dhavalikar的说法,这个洞穴中的雕刻大于实物大小,但与其他埃洛拉洞穴中的雕刻相比,它们是“肥沃的,粗壮不平的四肢”。

拉梅什瓦尔寺,21洞
21号洞穴也被称为Rameshwar Lena,是另一个早期的发掘,其建筑已被记入卡拉楚里王朝。 在Rashtrakuta王朝升天之前完成了这个洞穴,继而扩大了埃洛拉的洞穴

尽管这个洞穴的特点与其他埃洛拉洞穴中的作品类似,但它也有许多独特的作品,比如那些描述女神帕瓦蒂追求湿婆神的故事。 雕刻描绘了帕瓦蒂和湿婆在休闲,帕瓦蒂的湿婆,湿婆舞蹈和Kartikeya(斯坎达)的婚礼已发现在其他洞穴。 该洞穴还展出了Sapta Matrika的大型展览,这是印度教Shakti传统的七位母亲女神,两侧由甘尼萨和湿婆两侧。 在寺庙内部还有其他对沙克蒂传统很重要的女神,例如杜尔加。 21洞的入口两侧是代表喜马拉雅山两大河流的女神甘加和亚穆纳的大型雕塑,以及它们对印度文化的重要意义。

该洞穴根据曼达帕方原理对称布置,并嵌入了贯穿整个洞穴的几何图案。 圣殿圣地的湿婆神灵与女神恒牙和亚穆纳的主要雕像等距,三者均坐落在等边三角形中。 根据卡梅尔伯克松的说法,这种布局可能象征着婆罗门 – 普拉克里提(Brahman-Prakriti)关系,即男性和女性能量的相互依赖,这是印度神学的核心。

Kailaśa寺庙:16洞
被称为Kailasa寺庙的16号洞是印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洞穴寺庙,因其规模,建筑和完全由单一岩石雕刻而成。

受Kailasha山启发的Kailasha寺庙致力于湿婆神。 它与其他印度教庙宇类似,建有一个门户,一个礼堂,一座多层主庙,周围有许多按照方形原则布置的神殿,一个用于环绕的综合空间,一个garbha-grihya(sanctum sanctorum)其中住着linga-yoni,还有一个形状像凯拉什山的尖顶 – 都是从一块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从同一块岩石上雕刻出来的其他神龛还有甘加,亚穆纳,萨拉斯瓦蒂,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吠陀神和女神,包括英德拉,烈火,瓦尤,苏里亚和乌沙,还有非吠陀神像甘尼萨,阿尔达那里瓦拉湿婆,半帕瓦蒂),哈里哈拉(半湿婆,一半毗湿奴),安纳布尔纳,杜尔加等。 寺庙的地下一层有许多Shaiva,Vaishnava和Shakti作品; 一组着名的雕刻作品包括奎师那童年时期的十二集,这是瓦西纳维主义的重要元素。

该建筑是一座独立的多层寺庙建筑,占地面积是雅典帕台农神庙面积的两倍。 据估计,艺术家去除了300万立方英尺的石块,重约20万吨,用于挖掘寺庙。

寺庙的建造归因于Rashtrakuta国王Krishna I(公元756-773 CE),但Pallava建筑的元素也被注意到了。 庭院的尺寸为82米46米,高30米(280 x 160 x 106英尺)。 入口处有一个低gopuram。 位于Lingam的中央神殿拥有16根柱子和Dravidian shikhara支撑的平顶曼达。 湿婆山的南迪(神圣的公牛)的形象站在圣殿前的门廊上。 主寺庙的两面墙壁上刻着一排排雕刻,描绘了北边的Mahabharata和南边的罗摩衍那。

Kailasha寺庙被认为是印度第一千年历史上寺庙建筑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例子,并被Carmel Berkson称为“岩石纪念碑中的世界奇迹”。

Dashavatara:洞穴15
Dashavatara寺或第15洞是另一个重要的发掘,是在第14洞(印度Ravan ki Khai)之后完成的。 洞穴15有单元格和布局图,与佛教洞穴11和12相似,这表明这个洞穴是打算成为一个佛教洞穴; 然而,非佛教特征的出现,如Nrtya Mandapa(印度古典舞蹈馆)在其入口处则表明了另外的特征。 根据詹姆斯·哈勒的说法,在佛教第11窟中发现了印度教的图像,而许多印度教神灵已经被纳入该地区的佛教洞穴。 佛教与印度教洞穴之间不同设计的这种重叠可能是由于同一建筑师和工作人员正在研究的地点,或者是计划中的佛教洞穴被改造成印度教的纪念碑。

根据Geri Malandra的说法,埃洛拉的所有佛教洞穴都是一个已经建立的婆罗门教圣地(印度教朝圣地)的地方,而不是相反的方向。 此外,考虑到印度教和佛教洞穴都是匿名的,没有为建造它们的印度教王朝以外的佛教埃洛拉洞穴发现捐献铭文,这些洞穴寺庙的原始意图和性质是推测性的。
位于第15洞的印度教寺庙有一个开放式的庭院,中间有一个独立的整体曼达帕,后面是一座两层高的出土寺庙。 上层墙柱之间的大型雕塑镶板展示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毗湿奴的十个化身。 题字丹塔图尔加,对建立寺庙的时代至关重要,位于前面曼达帕的后墙上。 根据库马拉斯瓦米的说法,这个洞穴最好的解脱就是描绘希拉尼亚卡西普死亡的那个洞穴,在那里人狮(Narasimha)形式的毗瑟奴从一根柱子伸出来,将一只致命的手放在他的肩上。 Cave 15中的其他浮雕包括Gangadhara,湿婆和帕尔瓦蒂的婚姻,Shakti传统的Tripurantika,Markendeya,Garuda,生活方面,曼达帕的南迪,舞蹈湿婆,Andhakasura,Govardhanadhari,Gajendravarada等。 面板被安排在二元组中,卡梅尔伯克森说,通过显示“合作但对立的能量”与力量转移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

其他印度教洞穴
其他值得注意的印度教洞穴分别是Ravan ki Khai(洞穴14)和Nilkantha(洞穴22),这两座雕塑都拥有众多雕塑,其中25洞特别是在天花板上雕刻了苏里亚雕刻。

耆那古迹:洞穴30-34
在埃洛拉的北端是属于Digambara宗派的五座耆那教洞穴,它们在第九世纪和十世纪初发掘。 这些洞穴比佛教和印度教洞穴小,但仍然具有非常详细的雕刻。 他们和后来的印度教洞穴,都是在同一时间建造的,他们都有建筑和灵修的想法,如柱廊,对称曼达帕和崇拜(崇拜)。 然而,与印度教的寺庙不同,重点放在描绘二十四个基纳斯(精神的征服者已经从无尽的重生周期中获得解放)。 除了这些基纳斯之外,耆那教庙宇的作品还包括神和女神的雕刻,牦牛(男性自然神),牦牛(女性自然神)以及CE第一千年吉安娜神话中流行的人类奉献者。

根据何塞佩雷拉,这五个洞穴实际上是23个不同的时期发掘。 其中13个在Indra Sabha,6个在Jagannatha Sabha和休息在Chhota Kailash。 巴雷拉利用大量资料得出结论认为,在埃洛拉耆那教洞穴可能开始于8世纪后期,建筑和挖掘活动延伸到10世纪以后,直到13世纪,随着德里苏丹国对该地区的入侵停止。 这可以从公元前1235年的奉献碑铭中得到证实,捐赠者在那里通过赠送主耶纳斯的挖掘物来“将沙拉纳德里变成圣洁的塔林”。

特别重要的耆那教圣地是Chhota Kailash(30洞,4洞),Indra Sabha洞(32洞,13洞发掘)和Jagannath Sabha洞(33洞,4洞发掘)。 洞穴31是一个未完成的四柱大厅和神殿。 洞穴34是一个小洞穴,可通过洞穴33左侧的开口进入。

耆那教洞穴包含一些最早的Samavasarana图像,其精神雕刻。 Samavasarana对于Jains是Tirthankara在获得Kevala Jnana(解放全知)后宣讲的大厅特别重要。 在这些洞穴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特点是耆那教的神圣人物,特别是Parsvanatha和Bahubali,出现19次。 其他重要艺术品包括萨拉斯瓦蒂神庙,斯里兰卡,Saudharmendra,Sarvanubhuti,Gomukha,Ambika,Cakresvari,Padmavati,Ksetrapala和Hanuman。

Chotta Kailasha:30洞
由于雕刻与Kailasha寺庙中的雕刻相似,Chotta Kailasha或Kailasha的名字就如此命名。 这个寺庙可能建于9世纪初,与建造Indra Sabha的下层同时建成,Kailasha寺庙建成几十年。 它具有两个跳舞Indra的大于浮雕的大小浮雕,一个摆放着8个手臂,另一个摆放着12个摆放着饰物和皇冠的浮雕, Indra的手臂以各种手印显示,让人想起附近印度教洞穴中发现的舞蹈湿婆艺术品。 然而,肖像有几个不同点,表明这个洞穴显示舞蹈Indra而不是舞蹈湿婆。 入口处的Indra面板还设有其他神,天体,音乐家和舞者。

考虑到耆那教神学着重于冥想的禁欲主义,艺术史学家丽萨欧文提出了关于音乐和舞蹈是否属于9世纪耆那教的一部分的问题。 例如,Rajan建议30号洞最初可能是印度教的纪念碑,后来被改建为吉安娜神庙。 然而,欧文建议,这座寺庙中充满庆祝的艺术作品更好地被理解为耆那教Samavasarana学说的一部分。

耆那教和印度神话之间的重叠已经引起了混乱,因为印度教的摩诃婆罗多书第三卷描述了英德拉的居所充满了各种英雄,妓女和工匠,在天堂般的环境中。 这个意象在洞穴30中重复出现,与印度教洞穴类似,设置了寺庙的背景。 然而,更接近寺庙中心的象征主义更符合耆那教的核心思想; 冥想图像和Jinas – 耆那教徒奉献者将执行他或她的仪式abhisheka(崇拜)的地方。

洞穴31
第三十一座洞穴由四根柱子组成,一座小型神殿上有许多雕刻品,没有完工。 Parshvanatha的雕刻,由牦牛Dharanendra用他的7个兜帽守卫,Gommateshvara分别制作在大厅的左右墙上,而在神殿内则是Vardhamana Mahavir Swami的偶像。 偶像坐在狮子宝座上的padmasan位置,在宝座的中间面板上可以看到一个脉轮。 大象上的牦牛玛坦加身影在靖国神社的左侧,而坐在狮子身上的savya-lalitasana上的一个yakshiSiddhaiki在她的大腿上,右腿上有一个小孩。

Indra Sabha:洞穴32
在9世纪发掘的Indra Sabha(洞穴32)是一个两层楼的洞穴,在其宫廷中有一个单体神殿。 19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将耆那教牦牛混淆了佛教和印度教艺术品中发现的Indra的交替图像,从而导致该庙被误称为“Indra Sabha”。 英德拉是所有三大宗教中的一位重要神祗,但在耆那教中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是统治天堂的64位神灵之一,他特别是第一个耆那教天国的国王沙德玛卡尔帕和根据Adipurana,耆那教的圣经文本,天堂礼堂的首席建筑师。

Indra Sabha耆那教寺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包含Jain社区内部积极的祭祀活动,以分层存款和文本记录的形式提供证据。 特别是,仪式被认为是在上层举行,艺术品可能发挥了中心作用。

就像埃洛拉的许多洞穴一样,雕刻着许多雕刻,比如天花板上的莲花。 在宫廷后部发现的神殿的上层,是尼米纳斯的雅克希尼(Ambika)的形象,坐在狮子的芒果树下,装满了水果。 靖国神社的中心展示了萨尔瓦托巴德拉,耆那教的四个Tirthankaras(第一),Neminatha(第二十二),Parsvanatha(第二十三)和Mahavira(第二十四)与基本方向一致,形成了奉献者崇拜的场所。

Jagannatha Sabha:33洞
Jagannatha Sabha(33洞)是埃洛拉第二大Jain洞穴,根据柱子上的铭文可以追溯到9世纪。 这是一座两层高的洞穴,有12个巨大的柱子和大象头向门廊方向伸出,全部由一块岩石雕刻而成。 大厅前面有两个重型方柱,中间有四个柱子,内部有一个带凹槽的内部方形原则大厅,所有主体都雕刻有大写字母,脊和托架。 主要的偶像是Parshvanatha和Mahavira,耆那教最后两个Tirthankaras。

洞穴34
根据历史学家何塞佩雷拉的观点,第34洞或J26的某些碑铭至今未被破译,但可能在公元800至850年之间被处决。 其他铭文,如Sri Nagavarma的碑文,被认为是从公元9世纪或10世纪开始的。

这个洞穴内有一个巨大的座位Parshvanatha Jina,里面有四个卡马拉侍从,其中两个拿着飞whis,似乎从Jina的宝座后面出现。 和许多其他耆那教徒的发掘一样,在Jina附近的这个洞穴中也发现了一对大牦牛牦牛。 在洞穴的后面是一个带有圆形祭品的碗的大胡子,它们的形状让人想起pindas(饭团)或laddus(甜食)。 这表明现场可能与耆那教信仰崇拜有关,也可能是一场沙拉达仪式。 洞穴中的Parshvanatha与一个站立的Gommateshvara搭配,并伴有其他雕刻,展示音乐家演奏角,鼓,海螺,喇叭和cy等各种乐器。 这个洞穴的一个特别显着的特点是它的天花板和屋顶上有一个巨大的开放莲花雕刻,只有另一个Jain挖掘和一个印度教洞穴25在Ellora全部找到。 将莲花放置在山洞而不是雕塑上象征着这座神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访客,亵渎和伤害
几个世纪以来,有几个记录写完了,表明这些洞穴是经常访问的,特别是因为它在贸易路线的视线内; 例如,埃洛拉在9世纪和10世纪就被佛教僧侣们经常光顾。 它被10世纪巴格达居民Al-Mas’udi错误地称为“Aladra”,一座伟大的寺庙遗址,一个印度朝圣地,以及一个拥有数千个奉献者居住的细胞的地方; 公元1352年,Ala-ud-Din Bahman Shah的记录提到他在该地露营。 其他记录由Firishta,Thevenot(1633-67),Niccolao Manucci(1653-1708),Charles Warre Malet(1794)和Seely(1824)撰写。 有些帐户承认埃洛拉的重要性,但对其建设做出不准确的陈述; 例如,威尼斯旅行者Niccolao Manucci,其莫卧儿史在法国很受欢迎,对洞穴的描述写道,埃洛拉石窟“……被古代中国人处死”,根据他对工艺的评估以及他的所作所为被告知。 埃洛拉在莫卧儿时代是一个着名的遗址:奥朗则布皇帝曾经和他的家人一起在那里野餐,其他莫卧儿贵族也是如此。 奥朗则布的朝臣Mustaid Khan表示,人们在所有季节都访问了该地区,尤其是在季风期间。 他还谈到了在所有天花板和墙壁上雕刻的“多种形状逼真的图像”,但指出,尽管它的坚固基础,纪念碑本身仍处于“荒凉状态”。

Lalitacaritra是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末的马拉地文,是第一份报告,指出在13世纪停止使用埃洛拉。 伊斯兰法庭记录显示,亚达瓦王朝首都德吉吉里距离埃洛拉约10公里,在此期间受到持续袭击,随后在公元1294年沦为德里苏丹国。 根据何塞·帕雷拉的说法,有证据表明,埃洛拉的耆那教洞穴中的工作在辛纳哈统治下兴起,他在公元前1200年至1247年间统治亚达瓦王朝,这些洞穴在13世纪被吉安娜的游客和信徒所使用。 然而,耆那教的宗教活动在该地区在13世纪后期受到伊斯兰统治后停止。

埃洛拉的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古迹显示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偶像,而柱子上的错综复杂的雕刻和墙上的自然物体保持完好无损。 亵渎偶像和图像的事件发生在十五至十七世纪,当时德干半岛的这个地区遭到穆斯林军队的禁锢。 据Geri Malandra称,穆斯林所造成的这种破坏源于“印度教和佛教圣地的图形,拟人化图像”所引发的被视为犯罪行为。 伊斯兰苏丹时代的穆斯林历史学家提及埃洛拉描述该地区偶像和艺术品的广泛破坏和狂热破坏,据称这个时代的一些穆斯林对肆意破坏表示关切,并“将其贬为违规行为的美丽“,卡尔恩斯特说。

埃洛拉题字
在埃洛拉的几个铭文从公元6世纪开始,其中最着名的是公元前753-57年在第15洞前马旺帕的后墙上的题词,该碑铭说明他曾在那座庙宇祈祷。 耆那教洞穴Jagannatha Sabha有33个铭文,上面写着僧侣和捐助者的名字,而山上的Parshvanath寺庙有一个11世纪的题字,上面写着Vardhanapura捐献者的名字。

伟大的Kailasa寺庙(第16洞)归因于Dandiururga的继承人和叔叔Krishna I(约公元757-83年)。 在古吉拉特邦的巴罗达发现的一块铜板铭文指出,埃拉普拉(埃洛拉)的克里希纳拉贾在一座小山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大厦:

……在埃拉普拉的山上建造了一座神奇的建筑物上的一座寺庙,看到那些在天体中移动的最好的神仙惊讶地发出惊叹,说:“这座湿婆神殿是自存的;在没有看到艺术这样的美丽的东西……(……)这位建筑师的建筑师(……)突然惊讶地说:“哦,我是怎样建造它的!”

– 卡尔卡拉加二世铜铭文,公元8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