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溪:雨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蔡逸溪(1947 – 2008)是新加坡主要的水墨画家之一。《雨后》是蔡的主要作品,涵盖了他三十多年的丰富创作生涯。此次展览包括阐明蔡氏水墨画方法的作品,并强调了蔡氏对新加坡水墨画发展的贡献。

蔡逸溪被认为是新加坡领先的水墨从业者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觉词汇而闻名,他将中国水墨画传统与西方美学联系在一起。他的第一场展览于1988年取得了成功,在成为专职艺术家的二十年间,他获得了新加坡其他艺术家很少的好评。

《雨后》反映了蔡氏的艺术历程。他与水有着明显的亲和力,在绘画中经常提到水反射,荷花池或雨水。水还暗示了逆境后增长和更新的潜力,这反映了蔡氏的艺术历程。它提醒我们,尽管他的创作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他的画却有来生,激发并吸引了未来的观众。

该展览旨在纪念艺术家的家人在2010年至2011年向国家收藏馆捐赠了38幅作品。

传记
蔡逸溪(Chua Ek Kay)是一位新加坡艺术家,被誉为“亚洲与西方艺术之间的桥梁”,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使用中国墨水在纸上,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与西方艺术理论和技术的巧妙融合。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以唐人街的街景,荷花和受澳大利亚土著洞穴壁画启发的抽象作品为主题。

风格
蔡逸溪在范长田的指导下,不仅从大师那里学习了“上海画派”的四个要素,包括书法,古典诗歌,绘画和雕刻。范以花鸟的原则对他进行了训练,并在他的艺术中巩固了蔡的根基。这也增加了他对艺术的兴趣,研究了明代后世大师尤其是石涛的美学。

范长田还提醒蔡逸溪,无论他画什么题材,都要表现力,因为每次敲击都有节奏感。他的绘画中的这种“生活”还必须带有“黑色之中的黑色”的理解,通过不同色调的色调来表达艺术,以捕捉主题描绘中的“简单复杂性”。

在探索艺术中的西方观念时,他发现西方和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仅在于他们的精神:西方艺术是有力的,东方艺术则更加内省。他还发现,1950年代和1960年代新加坡先驱艺术家采用的艺术中出现了“东西方艺术融合”,部分原因是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关闭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大门,而且还锁定了海外华人艺术家所认同的“中国传统艺术主题:雪峰丛生,水流汹涌”。然后,新加坡艺术家意识到他们与这些传统艺术主题并没有真正的联系,应该采用熟悉的主题,通过情感和艺术性来提炼。那个时期的许多艺术家也受过英语教育,因此采用西方思想作为替代性艺术来源。蔡氏的创作融合了西方艺术的自发性,但他认为传统继续在开辟新天地和产生艺术灵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蔡逸溪先生继续练习汉书法和毛笔绘画,因为他相信当代绘画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画家的气质和他所代表的理想,但在创作艺术时,他应该植根于某些基本规则和格式。中国艺术学科有助于加强他的线条,而西方技术则有助于他调和色调。这些技术构成了他艺术的基础。

展览
《雨后》介绍了蔡逸溪的成就,并纪念了他的家人对国家藏品的重大捐赠。它通过对书法和诗歌,上海水墨画派和西方艺术的兴趣来考察他的艺术发展。展览将探讨蔡先生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重访的重要主题。

画廊的演讲将是国家博物馆对艺术家职业的首次历史考察,涵盖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和艺术兴趣,包括新加坡的城市景观和对自然的反思。

该展览旨在纪念蔡逸溪家族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向国家收藏馆捐赠的38幅作品。蔡逸溪先生的一些作品包括“雨后(2004)”,“午夜莲花(2002)”,“婆罗浮屠的梦想”(1996) ”,“我的鬼屋(1991)”,“安静的私密空间(1995)”和“蝉之歌(1995)”。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是一家领先的视觉艺术机构,负责管理世界上最大的新加坡和东南亚现代艺术公共收藏。画廊位于现代新加坡的发源地,在市民区的中心,坐落在两个国家历史古迹中-市政厅和前最高法院-经过精美的修复,并被改造成这个令人兴奋的64,000平方米的场地。反映新加坡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地理位置,该画廊旨在成为一座先进的博物馆,在新加坡,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艺术之间建立对话,以促进和激发创新和包容的社会。这体现在我们的合作研究,教育,长期和特殊展览以及创新的程序设计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管理着来自新加坡和东南亚的世界领先的现代艺术公共藏品。它包含19世纪和20世纪所有媒体中的8,000多幅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版画,摄影和视频。

画廊旨在成为该地区现代艺术的研究,讨论和出版中心,它为我们独特的视觉艺术遗产提供了广泛的访问机会和新鲜的理解。

画廊以其全面的收藏品,展示了新加坡和区域文化的发展,以讲述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画廊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界限,涵盖了更广泛的国际视觉艺术文化,对亚洲遗产和文化背景的研究以及与全球文化和话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