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湖绸伞,中国伞博物馆

丝绸很早就被当作伞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饶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的精美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3•1:西湖绸伞的诞生
西湖绸伞为杭州都锦生丝织风景厂首创。杭州著名实业家都锦生组织一批工人赴日本学习,他们从日本绢伞中得到启发,回国后决定利用杭州本地竹和绸创制比绢伞更好的绸伞。都锦生不惜代价试制,并四处寻访民间制伞的能工巧匠,几经周折,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确定以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制伞骨,以西湖风景图案刷印工艺作绸伞面上的装饰。因其伞面用杭州的丝绸,并饰有西湖风景的图案,故称 “西湖绸伞”。

都锦生(1897~1943),号鲁滨,杭州人。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中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在杭州茅家埠办都锦生丝织厂。1932年,都锦生从日本带回几把日本绢伞,以其为样,试制绸伞。都锦生请温州、富阳制伞艺人解决伞骨的制作问题,又以西湖风景为图案采用刷花工艺装饰伞面获得成功。

3•2:西湖绸伞的制作
西湖绸伞制作精良,生产全过程有18 道工序,技术要求严格细致,其中擗青、上架、裁剪、糊边、伞面装饰、穿花线、贴青等工序尤为关键。如穿花线,一把伞要在细密的缝隙中穿针走线,来回交叉编制网纹,共穿296针,工艺之精湛、制作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又如贴青,要求制作者将每支竹骨的青,一支不错地胶合到原配伞骨的绸面上,倘若伞面收拢又回复成一支天然竹节。西湖绸伞之伞顶多以“三潭印月”的潭为造型,品位高雅,独具杭州韵味。

形制:
西湖绸伞每把有35根伞骨,每根伞骨0.4厘米宽,若劈成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

材料:
伞骨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是劈制绸伞伞骨的上等优材。将近白露时挑选竹龄在三年以上、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取其中段2至4节。由一节淡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另配骨撑,组成伞骨,张开时是圆形的伞,收拢时象是一段圆竹。

3•3:纷繁多样的西湖绸伞
早期西湖绸伞仅有刷花,图案以风景为主,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9种。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绸伞研究组,由竹振斐主持,对绸伞的印花、伞面装饰、头柄造型、使用性能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产品更趋完善。目前西湖绸伞有10余个品种。以伞面图案的形式可分为刷花伞、刺绣伞、绘画伞。在伞面上刷花、画花和绣花,俗称绸伞工艺中的“三花”。

中国伞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 China Umbrella Museum)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这历史发展的车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

中国伞博物馆综合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的博物馆,是世界首创的伞主题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展厅建筑面积2411㎡,临时展厅建筑面积527㎡。坐落于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以拱宸桥为地标,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充满浓郁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群落,成为了杭州城北新人文景观。穿行于博物馆间,是一次枕着运河记忆流淌的、带着怀旧情怀的寻知之旅。

伞因雨而媚,中国伞博物馆和雨密不可分,馆内有多媒体演绎的虚拟雨景、小水雾等作为渲染,整个场馆以白墙灰瓦色调为主,让人回忆起戴望舒笔下,那个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姑娘。

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区,可为伞组装零件,画伞面,修伞。